2023年金冠股份研究报告 立足智能电网设备,拓展布局储能业务
1.1立足智能电网设备,拓展布局储能业务
【资料图】
聚焦智能电网,拓展储能新增长点。公司于2006年成立,聚焦智能输配电设备,2010年与中国科学院电工所进行技术合作, 成立中国科学院吉林金冠智能电气开关研究发展中心,开发国家智能电网产品。2011年公司环网开关产品自动化生产线投入 使用,产品质量达到一流水平。2016年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后,公司通过收购南京能瑞拓展智能电表和充电设施业务,2021年下半年布局储能业务,2021年 12月已完成500MWh储能产品生产线的搭建。
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作为实控人,提供资金资源支持。2019年第三季度,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取代徐海江成为公司实控 人。截至2023年一季度,洛阳古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公司26.28%的股份。洛阳市老城区人民政府通过提供国资背景以及辖区内订单资源倾斜等方式助力公司发展,并在2020年为公司剥离辽源鸿图资 产等关键节点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技术驱动业务发展。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智能电力设备业务、新能源充电设施业务和储能业务三大板块,拥有长春、南京、杭 州和常州四大生产研发基地。2022年,智能电力设备业务实现营收7.9亿元,占比67.5%,作为公司主营业务核心部分,相关 科研实力强劲,截至2022年底,公司同时拥有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智能开关研究发展中心和2个智 能电网产品研发中心。公司2021年下半年布局储能业务,提供从PACK、PCS、EMS和BMS到系统整体集成与EPC服务的综合储能解决方案,预 计2023年上半年可实现储能产品批量生产。
1.2电网投资加速,布局储能业绩有望修复
随着电网投资放缓和锂电池隔膜业务发展受阻,公司2019-2020年营收两连降,盈利方面,2019年因子公司辽源鸿图和南京 能瑞表现远不及预期,计提商誉减值15.7亿元从而形成较大亏损,公司进入低谷调整阶段。营收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修复。 经过资产剥离以及电网投资恢复后,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11.7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 归母净利润0.5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82万元,盈利能力得到修复。充电设施业务同比快增68%。分业务看,2022年公司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智能电表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新能源充电设 施业务营收分别同比变动+5%/-21%/+68%,新能源充电设施业务增长迅速。
公司2018年后盈利能力大幅下降,主要系锂电池隔膜业务发展受阻和电网投资放缓带来的订单减少。锂电池隔膜业务发展受阻:2018年后我国锂电池隔膜市场竞争加剧,价格降低,市场规模萎缩且集中度提升,公司锂离子隔 膜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2.5亿元降至2020年的0.8亿元,毛利率降至仅-21%,拉低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电网投资放缓,公司主营业务承压:2019年-2020年电网基本建设完成投资额连续下降,公司作为电网核心供应商,业务随 之承压。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修复,期间费用率维持低水平运行。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24.3%,同比提高2pct,主要系智能电气成 套开关设备业务及新能源充电设施业务毛利率分别提高4/8pct,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修复。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21.4%,在 剥离锂电池隔膜业务后继续在低位运行,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3.4pct或系储能业务起步阶段市场开拓费用增长。电网投资加速,主营业务有望进一步增长:2022年国家电网完成投资额5094亿元,而2023年国网计划投资额超过5200亿元, 作为国家电网核心供应商,公司主营业务有望进一步增长。布局储能,开局良好有望注入业绩弹性:公司2021年下半年开始布局储能业务,已成功建设成500MWh储能产品产线。截至 2023年6月,公司储能业务明确在手订单约6.9亿元,其中约6亿元有望在2023年内确收,有望为公司业绩注入弹性。
2深耕智能电网设备领域,电网投资加速核心供应商受益2.1电网投资加速,智能化升级需求凸显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进,电网亟待智能化升级。随着出力存在波动性的新能源发电量比例提升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多样化 负荷的接入,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各环节的智能化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发电侧:实时采集并传输风光等波动性电源的发电数据,实现电源信息和电网信息的高效互通;输配电侧:电网输配电环节需具备实时通讯、在线监测、智能诊断和自愈控制等功能;用电侧:用户用电数据的智能采集、处理和决策并形成用电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个性化信息披露;
“十四五”电网投资加速。为应对新型电力系统对电网升级的需求,我国电网投资不断加码。根据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投资规 划, “十四五”期间计划电网投资额约2.9万亿元,2021/2022年两网投资额合计达5877/6344亿元,较“十三五”期间电网 投资均值5693亿元分别增加184/651亿元,加速趋势明显。智能电网成电网建设投资重点。国家电网年均智能化投资从2009-2010年起步阶段的171亿元增长至“十三五”期间的350 亿元,占国家电网总投资的比例也从6.2%增长至12.5%, “十四五”阶段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重要 性进一步突显,投资有望进一步扩大。
深耕智能电网,产品涉及智能电气成套开关和智能电表。公司自成立之初即聚焦输配电侧设备,产品主要为智能电气成套开 关,包括绝缘环网开关柜、轨道交通专用设备、中低压开关柜和箱式变电站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网、轨道交通和工业生产 等领域。公司2017年通过收购南京能瑞拓展智能电表和用电信息采集业务,相关产品是电网用户用电信息计量、监测、控制和信息采 集的关键设备。销量首破万套,2022年客户电网:非电网约为4:1。公司2021年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销量首次突破万套,从2022年中标金额 口径计算,公司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79%供应国家电网及其分公司,21%供应非电网企业。
技术领先下,国网中标金额保持增长。公司拥有多年的国家电网输配电设备供应经验,相关产品连续两年被评为A级,是国内 少数具有C-GIS智能环网柜核心部件生产加工能力及安装资质的企业。在2022年上半年国网采购中,实现吉林、陕西和浙江 等11个省市中标,中标金额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33.1%,随着各地智能电网升级,公司产品中标额有望继续增长。区位优势辐射非电网需求。公司位于长春和杭州的设备生产研发基地依托区位优势,辐射周边工业企业,公司2022年公示的 非电网中标订单均来自于吉林、浙江两地。
公司智能电气开关设备高端智能化,有望受益于智能电网建设加速。公司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在符合新型电力系统对智能 设备的要求的基础上实现高端智能化,在智能电网投资加速的背景下有望作为核心电网设备供应商受益。符合智能电网“四遥”要求:根据《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智能电网中的输配电设备需要具备“四遥”功能,即遥信、 遥测、遥调和遥控,公司C-GIS智能环网柜满足以上功能,契合新型电力系统需求;高端智能化升级:公司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具备全生命周期智能逻辑判断、寿命检测、故障定位与隔离、信号的采集 计算与上传,智能化提升产品易用性和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2.2开关设备智能化满足电网升级需求,智能电表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智能电表进入更换周期。我国电网从2010年开始大规模应 用智能电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智能电表更新替换周期约 为8-10年,2023年进入更新替换周期的电表对应年份为 2013-2015年,是我国智能电表推广应用高峰期,对应年 均招标电表数量为8217万只,带动2023年智能电表需求量 提升。公司智能电表出货量随国网招标变动,有望受益于电表周期 性更换。公司2017-2021年智能电表出货量与国网招标量 保持同步增减。2023年智能电表进入新的更换周期,叠加 2022年国网电表招标因疫情原因仅完成7014万只,较仪表 网预期的7736万只少722万只,公司智能电表业务有望受益, 出货量有望提升。
新标拉高智能电表价值量。国家电网公司2020年8月发布了智能电表新标准,对智能电表多项功能指标提出了优化要求,制 造技术难度提升,符合新标准的智能电表价格也相应提升。从公司中标情况来看,同类型单相电表中标价格由2019年的143 元/只上涨至新标发布后2021年的200元/只,涨幅达40%。并且在新标发布后的2022年,公司智能电表均价较2021年维持上 涨趋势,均价上涨约11元/只。技术驱动下智能电表价值量有望维持上涨趋势。公司在新标准基础上推出的基于NB-IOT、LoRa、HPLC物联网通信技术的 智能电表和采集传感器能够实现更低功耗、更安全稳健的智能互联,有望进一步提升电表价值量,拉升公司智能电表中标均 价。
3立足国网充电桩拓展海外市场,优势场景保障场站盈利性3.1充电需求增长迅速,催生超900万充电桩增量市场
市场渗透率达26.6%,新能源汽车销量维持50%增长。2023年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5.3万辆,同比增长34.9%,维持 高速增长趋势,新能源市场渗透率达到26.6%,同比提升5.0pct。充电桩保有量达558.8万台。截至2023年3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584.2万台,同比增长87.9%。车桩增量比达到2.5:1。2023年1-3月新增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比例达2.5:1,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我们预测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1436.7万台。根据中汽协预测,2025年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3000万辆,假设新能源汽 车渗透率为45%,我们估算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592万辆。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比例为2.5:1,保 守估计车桩比维持现状,则2023/2024/2025我国充电桩保有量将分别达到787/1096.2/1436.7万台。2023-2025年充电桩增量916万台。按上述测算结果计算,2023-2025年充电桩增量预计达到916万台,约为2022年底存 量的1.8倍,增长空间广阔。
3.2国网充电桩中标前三,出海或成新增长点
公司新能源充电设施业务分为充电设备制造与充电场站运营两部分:涵盖交流、直流多功率段。公司充电设备产品包括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种,交流充电桩产品功率涵盖7-640KW功率段, 直流充电桩产品功率涵盖30-640KW功率段。14年充电桩制造经验,技术业界领先。公司子公司南京能瑞于2009年成功研发交流充电桩产品,拥有14年充电桩制造经验, 2016年经过并购重组,目前是国内少数掌握大功率快充技术、V2X充换电技术、柔性智能充电技术、互联网+智能充电技术 和有序充电技术的企业之一。
国网A级充电设施供应商,2022年中标金额排名第三。作为A级供应商,在国 网2022年针对充换电设备的招标中合计中标金额2652.6万元,占国网总中标 金额的7.5%,在所有厂商中排名第三。2022年充电桩实现销量27150台,同 比增长81.7%。客户多元化,电网:非电网约为3:1。公司充电桩采购方包括电网公司、公交公 司、物流公司、充电运营商以及主机厂等车辆企业等,2022年充电设备中标金 额中,国家电网占比56%,两网地方公司占比21%,其他非电网公司占比 23%。
3.3瞄准专用型充电站,高利用率保障收益
公司新能源充电设施业务分为充电设备制造与充电场站运营两部分:在运充电场站248座,瞄准专用型充电站。2022年公司在江苏、河南等区域运营的充电场站248座,新增16座,实现充电量 6372万度,同比增长15.31%。公司充电站运营业务瞄准公共交通、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高速服务区等专用场景,已建成并 运营京东充电站、南京公交集团充电站、南京牛首山风景区充电站和江苏省政府停车场充电站等大型公共场所示范电站。专用场景利用率高保障收益,开拓洛阳公交充电市场。据中国能源报,相较于一般公共充电桩,专用型充电站客户需求明确, 利用率较高,保证场站收益率。公司市场开拓继续瞄准专用场景,与洛阳公交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洛阳公共充电市场, 2023年一季度已在河南地区新建充电站2座,新增48把充电桩。
3个重卡换电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公司换电站项目按照A7标准进行研发,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换电,2022年与2家车企共同 开发3个重卡换电项目,2022年底已全部落地,丰富公司充换电场站运营业务场景。拓展光储充一体化应用模式。公司2022年上半年开始布局光储充一体化项目,随着公司储能业务的逐步落地,以光储充一体 化形式进行项目开发,采用自研储能、充电设备产品,并在建成后进行运营,储能业务与充电设施业务共振,获取项目建设和 场站运营双重收益。
4在手订单充足,储能业务落地在即4.1新型储能需求提升,政策收益双重利好下装机或超预期
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型储能需求持续提升:随着出力波动性大的新能源并网比例不断提高,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的需求持 续提升。据人民日报,新型储能由于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更加匹配,优势逐渐凸显。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超30GW:据CNESA,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量达到12.7GW;据国家能源局预测,到 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将超过30GW;中国电科院预计我国到2030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达到150GW。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新型储能主导地位:据国家能源局,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各技术路线中,锂电池储能占据绝对 主导地位,装机占比达到94.5%,在2022年新增装机中,锂电池储能占比达94.2%。
政策驱动下,新型储能装机或超预期。据能源界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3月,已有25个地区发布新能源配储政策,配储比 例多为10%-20%,配储时长多为2小时,其中山东省枣庄市储能需按光伏电站15%-30%配置,储能时长要达到2-4h。20省市自治区装机规划达65.85GW。截至2023年3月,已有青海、甘肃和山东等20个省、市和自治区发布了“十四五”新 型储能装机规模,合计装机规划达65.85GW,远超国家能源局30GW的规划预期,其中青海、甘肃和山西等均将2025年新 型储能装机规划设定在6GW。
4.2电网设备技术积累拓展,储能业务开局良好
产品覆盖产业链多环节,提供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公司储能业务相关产品主要集中与储能产业链中游,包含从电池组、BMS、 EMS和PCS到储能系统集成和EPC服务,侧重于PCS双向储能变流器以及储能系统的整体集成。下游应用方面,公司面向发电侧配储提供光储、风储一体化EPC服务,向电网侧储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向用户侧储能提供 集装箱储能产品及储能EPC服务。公司在电网输配电设备和充电设备制造方面的经验与技术积累拓展应用于BMS、EMS、PCS和PACK等储能产品的的研发和 制造当中,更快实现产品研发和量产。
2021年布局储能业务,生产市场双端发力。公司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布局储能业务,从生产和市场双端发力。生产端:2022年上半年完成进行500MWh储能产线和检测环境搭建;2022年7月成立江苏冠华新能源有限公司承接储能 业务;2023年2月,与大族锂电签订设备采购意向协议,建设4GWhPACK产线并采购BMS PCB设备;市场端:从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公司与中海外那仁太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江苏保龙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 签订相关市场开发协议或订单。
公司在电网设备和充电桩领域的技术积累在BMS、PCS、EMS和电池热管理等方面与储能产品技术互通。超10年国网设备供应经验,开发储能产品具备渠道、技术双优势。公司作为长期核心国家电网设备供应商,一方面,产品执 行国家电网技术标准与要求,在原产品基础上进行储能产品开发,在国网招标中更具备技术标准优势;另一方面,公司在长期 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等客户的合作中,维持了良好的客户关系,建立了渠道优势,双重优势下有望提升订单数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